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对策

时间:2018-02-08 01:34:54来源:<推荐访问: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促进农民增加税收的关键是加大农业收入。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存在诸多问题及其对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若干财政支持对策。
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受市场变化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且生产方式的变革受一些客观因素干扰而迟滞,因此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总的来说,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阻碍了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是需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问题及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1.财政对农业投入数量过少,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建国5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约5000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5%左右。其中:解放初期占财政支出的5%左右;其后,在"二五"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有所增加,达到10%左右;再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有所下降,比重大约在8%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0余年间,财政支农的力度又有所加强,提高到了10%;但90年代以后财政支农的力度逐步减弱,特别是最近几年相对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财政总支出的3~4%,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据统计,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保持在10%左右,像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占到财政总支出15%以上,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

  2.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生产发展后劲不足,制约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支出通常分为两大类,即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的事业费(简称"农口事业费")。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的项目主要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护补助费,支援农林生产组织资金,农村农技推广和植保补助费,农村造林和林木保护补助费,农村水产补助费以及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等。农口事业费主要包括:江河治理费、水利设施补助费、飞机播种造林种草补助费、农业科教和技术推广费、森林、农作物、草原、畜禽保护费、特大抗旱、防汛费等。据统计,数XX年间我国60%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从而导致农用水利基础设施越来越差,雨不能排涝,旱不能浇灌;土壤质量越来越差,综合肥力日益下降,推广速度越来越慢。这种状况必然造成农业发展环境恶化,生产发展迟缓,农民收入徘徊甚至下降。

  3.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地区不平衡,影响农业均衡发展,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在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整个投入中,地方财政是大头,其份额往往占到80%左右,但当前的问题也主要在地方。从改革以来的长时期看,地方财政的农业投入,从预算的安排到预算的执行都表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想投入多少就投入多少,根本没有一个标准或依据。从实践看,沿海地区财政支农的力度大一些,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的力度小一些。有些地方甚至在财政支农相对数大幅度减少的同时,财政支农的绝对数也在迅速缩减,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必然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均衡发展,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差距,也必然会日益扩大。

  4.财政支农重点不突出,投资效益底下,农民增收不明显。表现在:一是在当前财政较紧张的情况下,没有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选择为资助重点,而是有些撒胡椒面现象,流通、消费、保险、价格等,什么地方都给一点,又什么地方都不多。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投资效益底下,农民增收不明显。二是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在财政系统内部属多头投放,基本上各司、处、科向农业都有一定的资金投放权,不是一只手在运作,而是多只手在操作,没有形成一致的力量,往往导致整体目标不明确,资金投不到急需的地方,从而影响了资金投放的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增加。